- 信息来源:市卫生健康委
- 发布日期:2025-10-29 16:18
- 浏览次数:
近期,我市气温明显下降,昼夜温差较大,个人感染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风险随之增加。除需注意流行性感冒、手足口病、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等常见疾病外,秋收农忙期间还应重点预防恙虫病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疾病。11月份我市主要健康风险提示如下:
1、呼吸道传染病
流感:近期我市流感活动呈低水平,监测显示我市学校常见呼吸道传染病以流行性感冒为主,秋冬季学生多在室内活动,人员密集,加上室内通风不畅,易传播引起聚集性疫情。
其他呼吸道感染性疾病:近一个月多病原监测检出的主要病原体为流感嗜血杆菌、鼻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。
流感嗜血杆菌:b型流感嗜血杆菌在5岁以下儿童中十分常见,6~11月龄儿童尤为易感,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肺炎和婴幼儿细菌性脑膜炎。接种疫苗是其最有效的预防措施。
鼻病毒:鼻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是导致普通感冒最常见的原因之一。主要症状为鼻塞、流鼻涕、打喷嚏、喉咙痛、咳嗽等,目前尚无针对鼻病毒感染的特效抗病毒药物,由于它型别众多,人们会反复感染不同型别而多次感冒。
呼吸道合胞病毒:是我国5岁以下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病毒性病原体之一,重症可出现呼吸急促、喘息、三凹征(吸气时胸骨上窝、肋间凹陷)、发绀等症状。目前尚无针对儿童的RSV疫苗,一次感染后无法形成终身免疫,还会反复感染,预防措施尤为重要。
风险管理建议:
(1)加强个人卫生,勤洗手,咳嗽、打喷嚏时用手帕或衣袖内侧掩住口鼻;均衡饮食,保证睡眠,适量运动;定期打扫卫生,保持室内空气流通。
(2)积极推进流行性感冒、流感嗜血杆菌等疫苗的接种工作,提高重点人群疫苗的接种率。
(3)加强对学校、养老机构等人群聚集性场所呼吸道疾病的监测和分析;落实晨午检、因病缺勤缺课登记与追踪等防控措施;出现咳嗽尤其是持续性咳嗽等症状,应密切关注、及时就医,明确诊断后居家休息、积极治疗,避免参加集体活动和进入公共场所。
2、手足口病
手足口病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。根据我市往年监测数据,10-11月份我市手足口病会出现一个小的流行高峰,5岁及以下儿童多发。
风险管理建议:
(1)以日常预防为主,开展卫生宣教,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,做到“勤洗手、吃熟食、喝开水、勤通风、晒衣被”;避免亲密接触生病的病人,不要拥抱、分享玩具、餐具、洗浴用品。
(2)目前我国已有针对EV71型手足口病疫苗,易感者可到辖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咨询。
(3)学校和托幼机构要加强晨检和健康观察,发现疑似病例要劝回隔离治疗,及时向辖区疾控部门报告,做到“早诊断、早隔离、早治疗”。
3、感染性腹泻
根据往年监测分析,11月为诺如病毒急性胃肠炎高发期。急性胃肠炎是引起秋学期学生缺课的主要原因,诺如病毒是导致学校和托幼机构等人群聚集性腹泻/急性胃肠炎的常见病原体,儿童患者以呕吐为主,成人患者腹泻居多。
风险管理建议:
(1)选购新鲜且在保质期内的食材,水果蔬菜应彻底清洗后食用;烹饪中菜板尽可能保证生熟分离,避免交叉污染;所有熟食和高风险食品应及时冷藏,剩饭菜须加热彻底后方可再次食用。
(2)加强食品及饮用水安全监管,提倡良好个人卫生与饮食习惯;外出就餐应选择卫生条件良好的正规餐饮单位,避免在无食品经营资质的摊贩处就餐。
(3)加强学校感染性腹泻的健康宣教工作,做好因病缺课监测工作,确保学校传染病发病信息及时上报,学校收到系统反馈的预警信息后,规范开展疫情报告,并配合相关部门及时处置疫情。
(4)学校等人员集中场所出现聚集性疫情时,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污染的环境和物品需要使用含氯制剂进行消毒,病例应居家隔离,尽量不要和其他健康的家人近距离接触。
4、虫媒传染病
恙虫病:监测显示,我市恙虫病流行季节为10-12月,其中11月为发病高峰期。恙螨多栖息于草丛或灌木中,田间劳作、户外运动、垂钓、草地坐卧及接触秸秆等行为均可能被恙虫叮咬。
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:该病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。蜱虫常见于草地,田间劳作的农民为主要易感人群。临床表现包括发热、血小板减少、恶心、呕吐及疲乏无力等。
风险管理建议:
(1)公众在户外活动时应做好个人防护,穿长袖衣裤,扎紧袖口、领口和裤脚,避免在草地上坐、卧、躺。活动后及时拍打衣物,必要时可涂抹驱虫剂。
(2)发现有蜱虫钻入皮肤,不要生拉硬拽,应尽快找专业医疗机构取出,如出现发热、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,也应及时就诊。
(3)一旦出现发热、特别是出现特异性焦痂或溃疡、淋巴结肿大或皮疹,应及时就医,并告知医生相关外出接触史。